WFU

2018年9月12日 星期三

第二意見:為自己尋求更好的醫療

作者:魏銓延 醫師




近半年來,門診量突然增加許多,不少患者自北中南,甚至有來自國外的患者,專程來尋求第二意見或開刀。

四年前初到台東,每當跟患者說明她得到乳癌,一半左右都會說家人在外地或最近剛好很忙,然後謝謝再聯絡。現在回想起來,這也是人之常情。

患者被宣判得了癌症時,常會被醫師的診斷或治療建議嚇到。 病人若與醫師關係不熟,常無法充分相信醫師的判斷,便會覺得徬徨不安,不知該不該接受醫師的診治。

「貨比三家不吃虧」,多請教一些專家的意見,即「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也許可以解決因為不了解所產生的焦慮不安。 若是專家醫師也有相同的建議,則應該儘早接受治療。

醫療的處置沒有標準答案


正如人生大部分的事情一樣,沒有標準答案。以往民眾認為乳癌怎麼治療是一定的,全憑醫師說了算。但每個醫師個性不同,與病患的溝通模式也會不同。

第一種是傳統,權威式的醫師,直接跟病人說你該怎麼處理與治療。

第二種醫師會告訴你所有數據與可能的處置方法,然後由病人自己決定。

這種方法看似不錯,但是更多時候病人反而無所適從,或做出錯誤決定。有些醫師會把自己置身事外,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少了人性與生命關懷。

第三種醫生會依據病情的嚴重程度與病人的身體狀況找出幾種可能處置的方案,還會幫助病人去釐清她們究竟希望得到什麼?最擔心、最在乎的是什麼?然後再依據她們的需求去訂定治療計畫。

第二意見不等於Doctor Shopping


有些病人不相信醫師的建議,以自己的意見為意見,或對醫師的話斷章取義,只聽自己想聽的。有些會要求一再重複檢查,不但浪費醫療資源,也可能錯過自己治療的黃金時機,得不償失。 

患者在診斷癌症前平均等待四個月


2016年12月7日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研究報告指出,患者在癌症診斷前平均會自我觀察等待四個月。一些患者看醫生到確診癌症只等了一周,而有些患者拖了三年以上。

平均確診癌症前就拖延四個月,如果又不斷尋求第二意見,一再重複檢查,只聽自己想聽的病友,我們也只能提醒她,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可改善乳癌的預後。

台灣乳癌患者診斷平均花費27.8天


2014年10月法國醫學會雜誌,刊登一篇研究,台灣乳癌患者從第一次門診到診斷乳癌平均花費27.8天。

分析發現,在獲得正確診斷之前看過兩家,三家或更多醫院的患者的診斷延遲時間比訪問過一家醫院的患者更長。在正確診斷之前,患者首次就診的醫院服務水平與診斷時間顯著相關。

正常情況下,魏醫師門診可在當天安排檢查,如果檢查結果有任何問題,會安排進一步檢查或切片手術,病理報告通常在檢查後7個工作天內獲得。

一般而言,診斷過程大約需要7~14天。有時會遇到患者家裡有事或害怕就醫,造成診斷上的延誤。

每延遲60天,乳癌特異性死亡率增加


2016年3月有一篇論文「Time to Surgery and Breast Cancer Survival in the United States」,通過對美國2個最大的癌症數據庫進行分析,探討從診斷到乳癌手術的時間與生存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每拖延60天,乳癌特異性死亡率增加。雖然術前評估需要時間並且需要考慮重建等方案,但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力減少等待手術時間,以提高生存率。

拖延,死亡危險率每天增加1.011


2018年最新研究,探討從乳癌診斷到治療性手術和乳癌預後的關係。從理論上講,從乳癌診斷到治療性手術的時間應該會影響生存。

研究發現乳癌診斷和治療手術之間的間隔愈長與較差的預後相關。所有原因導致拖延的死亡危險率每天增加1.011(95%CI)。例如,診斷後6週後手術和診斷3週內手術,危險率提高1.26倍。

乳癌手術後延遲化療可降低生存機會


2017年一項研究發現,延遲乳癌手術後的化療可能會略微降低女性的生存機會,死亡風險增加了5%。

許多女性在乳癌手術後很快接受化療,稱為輔助化療。化療通常在手術傷口癒合後開始,研究建議乳癌輔助化療應在手術後31天內開始。

愛你所選 選你所愛 


面臨乳癌診斷的患者正經歷著她們生命中最恐怖的時刻,我們透過知識和經驗,幫助她們度過這段艱難時期,併計劃一種符合患者最佳利益的治療方法。

理想情況下,這可以通過一位醫師「第一意見」來完成。然而,在尋求初步意見之後,患者和家屬在進行治療之前經常尋求多個「第二意見」。

第二種意見很容易獲得,妳會聽到許多人根據他們的經驗推薦不同的醫生。希望是兩位專科醫生會說同樣的話,並讓患者放心,讓她們及早治療。

然而,事實很少如此簡單。多種意見並不能使治療選擇更容易。更多的是,第二種觀點與第一種觀點不同,造成患者與醫師間的困擾。

  • 找到真相:患者常尋求深入了解疾病和治療方法。她們經常會自己找資料來交叉驗證醫生的意見。她們需要醫生滿足她們的所有疑問,直到她們準備好繼續進行下一步。
  • 找到一個合適的醫生:醫生性別,一個肯當聽眾的醫生,一個白頭髮的權威醫生,可能都是不同的醫生屬性,適用於不同的患者,直到她們覺得“這是我的醫生”
  • 找到你想聽到的東西:患者必須學會認識到自己內心的這種危險特徵。在某個地方總會有人會告訴你,你想要聽到的方法,無論多麼荒謬和無論多麼錯誤。
  • 尋找醫師引導:一些患者發現很難在已經很緊張的時間做出選擇。她們想放棄治療計劃者的駕駛員座位。在被不同的醫生提供治療選擇後,她們會找到能告訴她們確切內容的人的安全感。
  • 負擔得起的費用:腫瘤治療可能是一個巨大的經濟負擔。醫生或醫院之間的保險管理和治療費用的變化可以極大地影響決策。便利的位置,交通和時間花費,都是重點。

結論


我支持患者為自己尋求更好的醫療。但要意識到危險,不要被矛盾的觀點所困擾,也不要讓這個過程延誤治療。如果發現有醫師可以信任然後就全心的信任他們,過多的第二意見可能使妳更累,比妳得到的更少。